1、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从教师观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单选题 2分
2、在某次美育活动中,李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调查一些传统礼,仪的来源与演化,并通过白编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次活动涉及的美育内容是()。 单选题 2分
3、下列选项属于正确的学生观的是 ①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②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物 ③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④学生的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 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 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单选题 2分
4、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设计了"童话故事大比拼故事续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张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劳动特点是 单选题 2分
5、社会青年孙某闯入一所农村小学寻衅滋事,扰乱学校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于孙某应由 单选题 2分
6、小学教师李某由干在校外兼职,经常旷丁 ,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应对李某给予 单选题 2分
7、梁某无正当理由不送女儿小芳接收义务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给予梁某 单选题 2分
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是 单选题 2分
9、六(1)班班主任李老师在可见发现学生张某欺凌行为,老师应该 单选题 2分
10、某县有关部门拖欠小学教师工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教师申诉的应是 单选题 2分
11、未成年人丹丹的父母国外出务工,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丹丹的监护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丹丹父母应该履行的义务不包括() 单选题 2分
12、宋某多次逃学旷课,老师多次教育仍拒不改正。对于宋某,学校可以 单选题 2分
13、张老师要求家长不要让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往。张老师的错误在于其 单选题 2分
14、家长同学向学校投诉覃老师惩罚迟到的小辉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学校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2分
15、于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的一个问题难住。课后,她遍查资料,还门请教了专家,最终详细地回复了学生。下列选项与该案例所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符的是 A."言必信,行必果。" 单选题 2分
16、刚参加工作的彭老师买了许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处方"类书籍.阅读后信心十足地开主任工作。但他发现这些攻略并不管用。他充满迷惑,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出在哪呢?彭老师忽视的是? 单选题 2分
17、花露水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对蚊叮虫咬之处有止痒消肿的功效。也能缓解皮肤起痒的不适. 下列选项中成分的是 单选题 2分
18、空间站是一种载人航天器,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2021年4月29日,我国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全国开启空间站建造,该空间站核心舱的名称是 单选题 2分
19、殖民主义兴起后,非洲各地逐渐沦为殖民地,至 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非洲占用殖民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单选题 2分
20、小说《荒原狼》被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主人公身上有"狼性"和"人性的对立,看不到出路,小说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般中年知识分子的孤独、彷徨和苦闷,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单选题 2分
21、成语"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该书记载,卢藏用想入朝做官,走了较近便的门路,最终达到了目的。卢藏用被人讥为"终南捷径"的门路是()。 单选题 2分
22、《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以其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魂的力度,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团结一心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该画开辟了中国画的一条创新之路,这幅画的作著是()。 单选题 2分
23、《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作者是一位亲历长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军,这位将军是 单选题 2分
24、许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右图这座著名雕塑是老一辈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袖的直实写昭.其名称是()。 单选题 2分
25、中位数又称中值,是一组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数值。在一次考试后,甲组11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98、100、96、94、106、102、104、112、108、120、110。则甲组此次考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单选题 2分
26、下表为 Excel学生信息表,在设置了日期格式的C3单元格误输入了数字"6789"并确认后,C3 单元格是示的内容是()。 单选题 2分
27、在 Word中,不缩进段落的第一行,而缩进其余的行,可实现这一功能的操作是()。 单选题 2分
28、下列选项中,与"取件一寄件"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单选题 2分
29、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8、10、20、32、()、88"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单选题 2分
30、材料∶ 我班学生小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动这动那,隔三差五就惹是生非……正当我为此头疼时、数学老师告诉我,上课时小文完全被一本书给迷住了,走到跟前他都没察觉,听罢,我眼前一亮--教育的契机可能就替藏其中! 我把小文叫到眼前,微笑着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来吗!"知道………因为我上课看课外书,"他有点儿吞吞吐吐,还没等我开口应,又连忙说道∶"老师,这本书是我跟同学借的,我答应人家下午就要归还,所以我要抓时间看完……."我轻轻地摸了模他的头,说道∶"小文,老师其实是要表扬你的,"他一听,满脸疑感,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第一,你热爱阅读,说明你是个好学的孩子,第二,老师走到眼前你都没察觉,说明你有专注的品质,第三 ,你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错态度良好,更难得的是,你是为了按时还书才这样做的,说明你信守承诺,"听完这些,小文验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注意、上课不看课外书," 后来,我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读书角,经常和小文一起读书,有时还会围绕一个问题讨论交流,小文从阅读中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结,约束自己的行为。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角度出发,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简答题 14分
31、材料:张老师小时候非常内向寡言,后来遇到了擅长教隶书的李老师,在李老师的后发下,她走进书法这道门,人也变得开朗起来。隶书也成为张老师最喜欢的一种书体。 成为教师后,为了教育学生,她不断尝试各种书体的临墓,并依据班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因生习书,以书音人"等系列书法练习活动。 针对行为有些散漫的学生,她教以楷书,让他们在楷书的法度谨严中一撇一捺地揣摩领悟,进而学会自我调控。 针时身体有些属弱的学生。她教以魏碑,让他们先感受魏碑书体的雄魂大气,待他们产生趣后,,慢慢引导他们在魏碑的道劲、峻挺中体悟气势。 针对顽皮不守规矩的学生,她教以篆书,让他们感受篆书的有提无顿,有转无折,无粗无细,在篆书线条的书写中学会不偏不倚,进而遵规守纪。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材料中,"我"看到了小文身上热爱阅读、专注、认错态度良好的闪光点,并从其闪光点入手帮助其纠正问题,说明"我"做到了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材料中,"我"在面对有各种问题的小文时,从小文自身出发,引导他发现自已的优点,学会约束自已的行为,说明"我"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针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她则教以隶书,和他们分享自己儿时的经历,并现场展示隶书的书写 ,勉励他们尝试练习,让他们在"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隶书临习中,感受舒展与快乐。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简答题 14分
32、材料: 在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之初,政府改用号称"公历"的西历(格里高利历),以西历的1912年1 月1日为中华民国第一个新年。1914年1月,政府又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格里高利历的新年被用"元且"之名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是要取代中国固有的新年及其过渡礼仪的。结果,在一个社会里却弄出两个新年庆典并行于一个日历年的局面。 在1930年前后的几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方面都推动过用元旦替代春节的运动,结果都同样回归到元旦和春节并行于世的格局。这种格局又已经运行了四分之一世纪,元旦和春节之间的替换预期已经渐渐地演变为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有可能在今后被认知为同一新年过渡礼仪的两个阶段。 笔者与5位研究生在上一个年节的观察和调查所看到的现状是,中国人的年意识和过年的仪式活动分布在从"圣诞节一元旦——小年一大年(除夕、初一、破五)——元宵"的时间过程。从总体上说,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从元旦前后进入"过年"的状态,在春节假期进入过年的高峰,到元宵之后,"年"才算过完,进入平常状态。 元旦是国家法定的新年庆贺日。在非农部门工作或打工的人都应该休假。有关方面照例要发表新年贺辞,举办招待宴会;各个单位都有元旦聚餐、发放年终奖、表彰年度杰出人物的习惯;青年人比较多的单位会举办新年舞会。有不方便在春节期间拜年的朋友和亲戚的人通常会邮备贺年卡给他们。所有这些都会集中反映在媒体之中,在全国形成节日气氛。不管是否自接参与其中的活动, 人们都会以某种程度感受过年的意识。元目并不仅是政府的仪式活动日,城市人口都多方面地参与一些有关的活动。即使是在这个时间仍然居住在农村的大量人口,最起码也通过元旦晚会的电视直播而在意识上被卷入其中。 一些人从小年开始而另一些人从除夕开始的春节,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所参与的。民众要过春节,各级政府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过春节的惯例,如宴请各国使节和各行业代表的招待会,老干部和军人家属慰问活动,春节晚会,春节团拜会。政府工作人员个人当然会以个人的身份按照一定的传统习俗过年。 在这些事实面前,我们不宜在国家层次上把中国的新年活动认知为两个分立的庆典。从理论上说,在国家共同体的层次。只可能有一个新年过渡礼仪。从个人心理上说,人通常不会一年里县有过两个年的体验。如果抛开"元旦"和"春节"旧元旦)在范畴上是两个不同的"年"的含义给我们造成的刻板观念,我们借助范·哲乃普把过渡礼仪看作不同阶段组成的过程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认知到中国的新年过渡礼仪是同时包括元旦和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过年时间体验一直就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正式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送灶神回到天宫开始的。这个阶段被称为"小年"。从小年到除夕的辞旧,再从初一到元宵(正月十五)的迎新贺岁,是过年的主要阶段。现在,人们沿袭着过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的意识,但是对于不同阶段的重要性的认识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数十年反迷信、反封建的后果,多数城市居民和一些农村居民没有在小年送灶神、在十五送祖先的习俗了。在总体上,过年的起始和结束的日子都是很有弹性的,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在过年的活动上就更有选择性。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传统的过年阶段的起点变得灵活了,元旦作为过年仪式活动的时间的观念得到很大的强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元旦已经是普通中国人的新年过渡礼.仪的一个内在的阶段。而不能继续被看作中国人过年之外的一个宣方纪念日。 在总体上说,把元旦和春节合并起来才能够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对于过年的仪式活动的需要。在传统的春节,人们的时间安排是在不同的日子与不同亲疏的关系交往,如初一拜本家,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姑父,如此等等。可是,当代频繁而快速的人口流动,家庭近亲的异地居住,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网络的广泛分布(跨地区、跨阶层),都使春节的礼仪活动不足以覆盖所有重要的社会关系。调动其他的仪式活动时间就成为必然。圣诞节和元旦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来祝贺新年。 就与整个社会对公共的礼仪交往时间的新需求密切相关。从家庭内部的吃年饭、至亲好友的拜年、邻里的秧歌或龙灯,到圣诞卡、元旦贺卡和同学、同事之间的联欢,共同构成了有效编织全部社会关系的完整年节礼仪活动。在今天看来,多亏是从元旦(从圣诞节开始)到春节(延续到元宵节)的多阶段的过程和大结构套小结构的形式,十多亿的中国人才有足够的机会交叉地发生对应关系,相互祝福迎新。否则,该履行仪式的关系没有履行,个人在心理上、社会在结构上就难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是新年"过渡礼仪"的社会意涵∶礼仪到位。人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才能到位,我们的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再生产。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作为同一个过年的过渡礼,仪,成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文化。 对于今日中国社会来说,元旦和春节是新年过渡礼仪的不同阶段,大多数人通常是参与了元旦的仪式活动,再过完春节的仪式活动,才算是过了年。这是很直观的事实。但是。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我们的生活历程,前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可能是更有意思的。 (摘编自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1)文章为什么认为可以"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请简要概括。(4分) (2)"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公共文化建设问题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10分) 简答题 14分
33、材料: 一位少年,酷爱小提琴,却为不能成名而苦恼。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说";世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目的只为快乐,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啊!"少年时深受触动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求成名。这位少年叫爱因斯坦。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篇论说文。 简答题 50分